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紫光阁学习->读书思考->读书心得
《党员的幸福:高尚是幸福的通行证》:
党员完全可以愉快地遵守党章党规党纪
来源:      2017年03月16日 

  谢国民同志的《党员的幸福:高尚是幸福的通行证》是一部关于个人怎样看待幸福、如何实现幸福的伦理道德读物,也是一部可以用来开展党员思想教育的党政读物,但它不同于西方的唯心主义推论,也有别于有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说教灌输。相对心灵鸡汤式的读物,它胜在严肃性和科学推理性;相对于政治说教“填鸭”式的读物,它又不失风趣和亲切感。该书具体有三个特点:

  特点之一: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理解和追求幸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际工作中,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该书开宗明义指出:指导幸福历程,马克思主义怎能缺席?对幸福的理解历来众说纷纭。该书采纳了西方积极心理学关于幸福的定义,把幸福概括为“快乐和意义结合所产生的满足感”,但同时认为“快乐”是有意义的快乐,“意义”是能够带来满足感的意义。就是说,人感觉到幸福,是因为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东西得到了实现和满足,从而有情绪上的快乐,并能从理性上知道自己“身在福中”且能“知福”。由此该书进一步阐述,价值观反映人内心深处的欲望和持久稳定的追求,把握自己的价值观就能把握自己幸福的命脉。人的理想信念、奋斗目标、人际交往的确立和展开,自己的价值体系就是最深层的心理基础,就是“总开关”。难能可贵的是,作者虽然也借用西方心理学成果帮助人们寻找自己真正的价值观,发现并创造自己的快乐,但同时也告诫读者,幸福并不仅仅是一种心理活动,时下流行的静坐冥想、心理修炼、礼拜念经等等,并不能真正帮助人们实现幸福。从根本上说,实现幸福必须依赖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的科学指导,“快乐”离不开具有目的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并具体通过财富的创造、人际关系的改善和科研文化工作,真实地从内心涌现出来,弥漫全身,感动社会。在更高层面,作者还注意到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不平衡性,力图通过人们思想道德境界的提高来促进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齐头并进,将两种文明成果汇聚成实现“中国梦”的进步动力和时代潮流。这些观点,就把幸福的理解和追求上升到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实践论上来了。

  特点之二:引导党员愉快地遵守党章党规党纪。按照恩格斯的说法,每个人都追求幸福,这是“颠扑不破的原则”。难点在于,党员不能满足于利己主义的“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而是要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带头倡行共产主义道德,这样的人还有自己的幸福可言吗?该书作者谢国民学的是马克思主义专业,长期从事思想政治工作,对此态度十分鲜明。他认为,有的党员虽然入了党,但信念动摇、精神空虚、心为物役,在全面从严治党的高压态势下无所适从、消极怠工、为官不为,殊不知严格遵守党章党规党纪恰恰是一名合格共产党员最起码的要求,不知道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恰恰是最有可能获得最大的幸福。在论述过程中,作者并没有按惯常的模式从党和国家的视角来展开,而是引导党员“从自己出发”来阅读该书,紧扣读者关心的事业成功、身心健康、人际和谐等问题,让党员自己感受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实践力量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魅力。除了广泛引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说法,作者还大量采用了古今中外哲理名言和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以此说明人应该“追求包括成长、人际关系和对社会有贡献的目标”、“吃亏是福”的古训并不过时、沉浸于学习和工作能够产生“巅峰”快感、正确处理“亲情”“友情”“闲情”能够营造幸福空间。说理如同谈心,论述如同对话,有较强的针对性和说服力。这种写法符合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的要求,也是对邓小平同志所讲的遵守党章“不是约束、不是痛苦而是愉快”所作的探索性努力。

  特点之三: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道德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该书紧扣个人幸福这个主题,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道德追求,阐明了践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渊源和文化基因。如:该书用“天地之性人为贵”作为党员不信上帝和鬼神的传统文化底蕴;用“内圣外王”和“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来说明党员应该做高尚道德的实践者和引领者;用“君子而时中”“发而皆中节”来表明要控制个人利益和物欲的膨胀;用“天爵”“人爵”来引导党员不要沉迷于权位,而应注重道德修养,尽到人伦公职;用“与天同一”的“风流”演绎出以“任我”实践“无为”和“圣人有情而无累”两种快乐;用“豁然贯通”“万滞同尽”“如桶底子脱”来形容学有所得的“高潮”和快感;用去除“私意小智”、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交友处世之道,等等。几乎每个章节都有古代文化的印证。这样,该书围绕一个主题,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古代文化、现代心理学于一体,这种努力在当前是少有的,十分可贵。这种努力,贯彻了习近平总书记说的把握好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的要求,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土壤里生长起来,构建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关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