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瑞亭:表象上是速度问题,根子上看是结构问题
【编者按】3月24日,第31期读书会走进工业和信息化部,邀请到了张占斌教授给工信部的广大青年做了题为《供给侧引领新常态》的分享。读书会结束后,我们收到了20多篇书友们的心得感悟,在此特择优刊登其中一篇,与广大书友分享。
3月24日下午,在工业和信息化部报告厅,我有幸聆听了张占斌教授题为《供给侧引领新常态》的报告。张教授的讲座深入浅出,用生动风趣的语言解读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陌生而又高频的热词。
张占斌
回家后,我学习热情高涨,通过阅读,感觉自己散乱的思考有了统一的收束,手中仿佛握着一把金钥匙,在渐渐体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容、价值、意义的同时,也找到了探索中国经济未来发展方向的新途径。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突飞猛进的发展,我国迈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然而,新的问题接踵而至。作为制造业大国,国人出国旅游却爆买马桶盖、净化器、奶粉、化妆品等国外高档产品,这一现象引发了有识之士的集体反思。以钢铁制造为例,我们来看一下产能过剩的现状,粗钢每斤价格与“白菜”相差无几,但精钢、特钢却需大量进口。在长期形成的粗放式发展、管理状态下,部分重化工行业和一般制造业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成为新常态下经济运行的重负。此外,在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公共服务、社会公平等领域,也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活动现场
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史证明,一个国家在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时候,是产业结构变化最剧烈的时候。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出现后,我国推出了庞大的经济刺激计划,但近年来投资回报率越来越低。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新旧动力转换时期,以前那种依靠要素成本优势所驱动、大量投入资源和消耗环境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需要新动能异军突起和传统动能转型,形成新的“双引擎”。
在这个经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党中央和国务院为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作出重大创新,提出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思路,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
面对经济持续下滑,中央不再出台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而是简政放权,下放行政审批权,探索设立自由贸易区,激发市场内在活力。从这些措施中都能看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的影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等要素这些点发力,让资源从产能过剩产业流动到有高需求的新兴产业中。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
“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面临一系列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表象上是速度问题,根子上看是结构问题。抓住供给侧做文章,是中国经济进入发展新阶段的必然选择。”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如是说。
“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这15个字构成当前供给侧改革重点任务,其中包括处置僵尸企业、化解房地产库存、防控金融风险、降低企业成本和补充供给短板等具体方面。五大任务,个个艰巨,我们看到了党中央和国务院在经济新常态下的坚定决心。
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为了增强持续增长动力。当前中国要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成长,以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分享经济发展,建设共享平台,做大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集群,打造动力强劲的新引擎。运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推动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变革,重塑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改造提升传统动能,使之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活动现场
总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为中国经济发展精心熬制的汤药。从中央改革的坚定决心和推进速度来看,我们有理由相信,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和行动定会陆续出台,中国经济发展值得期待。
【作者简介】 陈瑞亭: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先后在成都市原锦江中学(现盐道街中学)、成都金牛实验中学任教,2003年开始承担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2012年11月入职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CSIP)教育培训处,从事NITE平台建设工作。
- ·相关导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