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昌文:优化升级产业结构 培育发展新动能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就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决好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以奠定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经济基础。全面理解现代化经济体系要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社会基本矛盾出发,从生产力、生产关系及两个视角去理解。生产力视角下,现代化经济体系要以现代化生产力为支柱。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生产力现代化,需要以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为核心载体,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培育发展新动能。
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培育发展新动能,需要促进产业结构在动态变化调整中不断迈向中高端
产业升级的过程必然伴随着结构的调整。既包括产业之间的结构变化,也包括产业内部结构的变化。
一是三次产业结构正在发生显著的变化,服务业增速保持了对GDP和第二产业的“双超越”。2012年以来,我国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超过第二产业比重且持续提升。2016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384221亿元,比上年实际增长7.8%,增速比第二产业高出1.7个百分点。服务业占GDP比重已上升为51.6%,比上年继续提高1.4个百分点,比第二产业高出11.8个百分点。服务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8.2%,比上年提高5.3个百分点,比第二产业高出20.8个百分点。2017年,服务业保持持续快速增长。
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及其占比上升表明,改革开放30多年来,占主导地位的产业结构正在发生显著变化,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也在发生重大调整,服务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第一大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主动力作用更加显现。但与目前已经完成工业化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仍然偏低约10个百分点,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会持续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能。我国经济发展开始呈现出“质量更好,结构更优”的特点。
需要指出的是,绝不能简单地把服务业比重的上升作为经济结构高端化的标志。如果服务业比重的快速上升主要是因为金融业、房地产的发展造成的,不仅不是经济结构的优化,反而是宏观经济失衡的表现。当前存在的三大重大结构性失衡,即实体经济内部供需结构失衡、金融与实体经济失衡、房地产与实体经济失衡,阻滞了国民经济正常循环,成为宏观经济诸多矛盾和问题的根源。
二是以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为代表的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占比不断提升,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新动能。近年来,以新一轮科技革命为主要驱动力量的创新催生了一大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尽管它们尚未成为经济增长的主体力量,但发展速度很快,显著高于整个经济增长。特别是传统产业部门增长的速度,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新动能。
2013—2016年,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3%,比规模以上工业高出3.8个百分点。2016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12.4%,高技术制造业的贡献率达到21.6%。2016年,全国有规模以上高技术服务业企业3.5万家,从业人员超过600万,主要集中在信息服务、专业技术服务和科技成果转化服务领域。2017年,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保持增长,特别是在外商直接投资下降的同时,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吸收外资持续增长,都表明未来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及其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培育发展新动能,促进产业结构在动态变化调整中不断迈向中高端,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在宏观上,着力解决好“三大失衡”,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在微观上,着力解决好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问题。
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培育发展新动能,需要促进产业在跨领域、跨行业、跨地区深度融合中提升效率和竞争力
在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背景下,以创新为主线,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为依托,产业的跨领域、跨行业、跨地区深度融合,正成为经济增长极具活力的源泉与动力。
制造业和服务业加速融合正成为一个重要趋势。传统制造业通过强化研发、设计、服务环节,不断延伸价值链,拓展新空间。在成本快速上升、市场竞争加剧的大背景下,我国一批制造业企业积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许多制造企业通过创新优化生产组织形式、运营管理方式和商业发展模式,不断增加服务要素在投入和产出中的比重,在生产制造产品的同时,延伸提供基于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在线诊断服务等,从单纯提供产品向提供“产品+服务”甚至是服务解决方案转变,智能制造、众包设计、网络协同研发、个性化定制等创新模式极大地拓展了价值增值空间。另一方面,掌握核心技术或业务的服务企业,通过定制、贴牌生产等方式嵌入制造业产业链,实现服务与制造的互动发展。
随着我国产业融合的持续推进,各行业服务化程度将会不断提高。目前,我国中间服务投入与GDP的比例约为40%,远低于发达国家,整个经济对中间服务的需求水平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产业融合发展不仅仅是产业之间的跨领域、跨行业融合,还形成了一大批深度融入全球产业体系,具有活力、创新力和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实现了产业集群式融合,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总之,产业融合正在深刻地重塑着传统的生产组织方式和管理服务模式,正在极大地改变着产业的地区和全球分工格局,从而推动了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培育发展新动能,需要深化基础关键领域改革和完善政府宏观管理体制
十九大报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改革开放要加大力度,在经济体制改革上步子再快一些,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推进基础性关键领域改革取得新的突破”。
一是推进生产要素价格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打破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各种障碍。无论是产业结构逐步向中高端升级还是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一个基本的前提是生产要素基于市场化原则的优化配置。水、电、煤、气、土地等主要生产要素的价格形成机制不合理,不能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难以形成对产业升级的倒逼机制,必须加快改革。此外,要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打破行政性垄断,防止市场垄断,消除地区、部门分割,清理废除一切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加快建立和完善负面清单制度,使生产要素能够充分自由流动,优化配置。二是要把盘活存量资本和优化增量资本统一起来。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要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实现供需动态平衡。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培育发展新动能,一定要建立正常的基于市场原则的退出机制。为此,重点要在“破”“立”“降”上下功夫。大力破除无效供给,把处置“僵尸企业”作为重要抓手,推动化解过剩产能。要始终坚持市场化、法制化去产能的原则,特别是通过兼并重组等手段,对产业发展空间有限甚至越来越小,已经丧失盈利前景和严重资不抵债的“僵尸企业”,加快关停并转,从而将存量资本尽快释放出来,转移到更有效率的产业方向上。这对于全社会来说,可以极大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效益。三是改革完善政府产业监管体制。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部分提出,完善市场监管体制。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这为全面改革和完善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监管体制,推动建设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指明了方向。长期以来以批代管、偏重目录准入管理的模式制约了不少产业的发展。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协同发展,考验着每一个监管者的能力。要积极探索包容创新的“放管服”制度,采取既具弹性又有规范的管理措施,建立并提升适合产业发展的政府监管新理念、新能力和新服务。由注重前置性监管向注重过程性监管转变;由行政监督为主向消费者、中介组织广泛参与的全方位社会监督转变;政府监管由分散多头向综合协同转变,全面规范监管自由裁量权。特别是新兴产业的发展,要减少显性的准入门槛,避免简单套用传统的审批式管理模式,审慎出台新的准入和监管政策。同时,加快探索形成负面清单和产业准入的审管分离制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部长 赵昌文)
- ·相关导读
-